溆浦地|大江口:“扒”了2300多年的龙船赛

仅五月十五“大端午”前后两天,至少有30万人涌入大江口。

乘冠军号巡沅水 官员顷刻破防

桨如林、人如潮、气如虹……原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沅水,突然变得野性、壮美。

7月1日下午1时,竞速赛开始。一条条龙船和着鼓点,似离弦之箭,势不可挡;又似出水蛟龙,贴水竞飞;船上或铁铳隆隆,或鼓声震天,或唢呐高亢,和岸边的呐喊声、欢呼声、锣鼓声相交织,场面之壮观,似排山倒海。

47条传统龙船,经过两天的激烈追逐,终于7月2日决出胜负。

作为中国传统龙舟赛事的“压轴”戏,今年“大江口•大端午”龙舟文化节尤其隆重。

“获得竞速赛一等奖的冠军队是‘莲花一号’!”随着溆浦县委书记郑湘的颁奖令下达,“莲花一号”龙船的几十名村民昂首挺胸,捧着红锦旗,牵着大黄牛,迈着“六亲不认的步伐”,从主席台前走过。

以下视频来源于

0号君

已关注

关注

重播分享赞

关闭

观看更多

更多

正在加载

正在加载

退出全屏

视频加载失败,请刷新页面再试

刷新

视频详情

顿时,沅水两岸再次鼓乐齐鸣,欢呼呐喊地动山摇,彩色礼花绽放天空。刚领完奖,冠军队的村民们就簇拥着溆浦县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杨日培,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健康登上“莲花一号”,这一回,两位官员当上了“龙头”。

沅水中,一舟耀眼,这是村民们对组织支持本次活动的政府官员的最高褒奖。在登上冠军号那一刻,杨书记和李副部长已经破防,铮铮汉子眼里泛着泪花,声音哽咽。

“感谢政府!感谢领导!”听得出,这种道谢,是3000多参赛村民和两岸数十万群众从内心里吼出来的,由衷的。

作为文化节活动主要负责人,这几个月来,没日没夜,事无巨细,亲力亲为。帷幕将落,杨日培和李健康等人心潮澎湃,百感交集。

大江口处沅水和溆水的交汇处。两千多年前,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是从这里乘船进入溆浦,也是从这里离开溆浦前往汨罗的。

史料记载,早在7800年前这里就有了龙舟祭祀的雏形。

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罗投江,五月十五日大江口人民才得知噩耗。他们相信、也希望屈原会游回到这里,于是又将收拾好的龙舟再放下水中去打捞、去迎接他,为了防止鱼儿伤害他,父老乡亲们往江水中丢下许多粽子和咸蛋……

自那时起,五月十五日“扒龙船”就是纪念屈原了。当地也就有了五月初五过小端午,五月十五过大端午的传统。而大端午成了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。“扒龙船”则是这个节日的最重要的内容。

对于“扒龙船”的热爱,如果大江口人说第二,估计没有哪个地方的人敢称第一。

父子争上阵 个个拼“头旗”

大江口人对“扒龙船”的热爱是深入骨髓的。每一个男人都希望能上船,但是如何选出强手,如何搭配“班子”并不简单,也是十分考验“头人”(每条龙船的组织者和第一责任人)的一件事。

选选手是绝对不含糊的。

比如坐“头旗”的挠子手,就要求身材高大,强壮有力,最好是练过武功的青壮年。每个村子的淘汰赛都异常激烈,比扳手腕子看力气、比摔跤看韧性和灵活性,经过车轮战,打遍全村无敌手的两个人才能坐上“头旗”位。

即便被初选上,如果不保持优势,也有可能再次落选。每年从五月初五龙船下水,实战演习到五月十三,还要进行一次“清桡”行动。也就是进行重新选拔,确定“主力”阵容。如果被“清桡”出来,受到亲朋好友的嘲笑是自然的,更不会受姑娘们待见。

这次的冠军队“莲花一号”遴选队员的基本条件“更加苛刻”,必须要一口气做30个引体向上、100个俯卧撑。接下来的训练,因为体能不足还淘汰了5个人。

当然,在“扒龙船”这件事情上面,大江口的汉子是不会随便谦让和服输的,哪怕是父子兄弟。

茶湾村的向伍改今年已经70岁,因为年龄问题他已经不能参赛了。但他对扒龙船的热爱近乎痴狂,加上他的身体素质也不输几个年轻人,要参赛的态度十分坚决。最后经过“头人”、协会和镇村干部再三苦口婆心做工作,他才罢休,其子向长杰才有机会上船。

今年已经60岁的胡连祝,可以骄傲地退休了。作为一名老鼓手,他曾经在1983年、2019年拿过冠军,作为“莲花一号”的一员“再拿一个冠军”的愿望终于实现了。

然而,胡连祝差一点点就与今年的冠军失之交臂。

训练时,他不慎感冒,发烧38度多,但他仍坚持一边打针一边参加训练,由于天气炎热,一训练就出汗,出了汗身体就发寒,症状不断反复,最终硬是靠毅力坚持到最后一刻。

“轻伤不下火线”。胡连权今年已经58岁了。训练时右侧身体肌肉严重拉伤,吃饭时连碗都端不起来。

胡连权打了两天针,稍微有了些好转就上了船,训练一天也没能落下。

他就这样一边打针治疗,一边坚持训练。比赛前夕,“头人”胡连能询问他是否可以坚持比赛时,他却打起了退堂鼓:“心里没底,不能因为个人而影响了全局。”

胡连能看他坚持了这么久,十分不忍心。考虑到胡连权是个老“活龙头”,于是把“活龙头”的位置让给了他。

今年41岁的胡连能,年富力强,颇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。2014年被大家推上了“头人”位置。当时他以为只要把村里两条船管好就行了,没想到除了负责做好船,还要负责资金筹集、人员筛选、座次安排等许多具体事,这些事没一件是能随便应付的。

“大家随时可以查账,绝对公开透明。”胡连能说,“龙船队的启动资金是按每家500元的标准众筹的,每家每户交钱都十分积极,从无二话。”

作为“头人”,胡连能的公道是村里人公认的。他知道,如果不做到开支合理,公开透明,就难以服众,否则就会影响团结。

“大家心连一块了,劲也往一处使了,何愁集体的事干不好?”这是胡头人的体会。

莲花村人“扒龙船”一直就有“舍命王”的称号。别人“扒龙船”只是桨入水,而他们是半截手臂都深入水中“扒”,桨被扒断都是常有的事,今年比赛中,他们就扒断了两根桨。

在胡连能的带领下,莲花村除了一号船获得了今年的竞速赛冠军,2018年还拿下了一个第一名和第三名。之前,该村分别获得了2016年、2017年的两个第二名。

“活龙头”身手 “挠子手”功夫

已关注

关注

重播分享赞

关闭

观看更多

更多

正在加载

正在加载

退出全屏

视频加载失败,请刷新页面再试

刷新

视频详情

大江口的龙船长达30至40多米,却没有固定的龙头,而是以舞头旗者为“活龙头”。船尾翘起2米多高,成钢叉形,酷似凤尾。正式“扒龙船”前,“活龙头”还要各种表演,比方倒立船头,双脚舞动红旗,鼓不停,气不歇。

大江口“扒龙船”竞速赛是逆水竞行600米,不同于其他地方只拼速度、划直线,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就是“挠”。

两船靠拢排齐,比赛开始。每条船上三位身强力壮的“挠子手”和头旗手,互相抓住对方的船帮,当轰鸣的铁铳和紧促的锣鼓声响起,双方的“挠子手”贴身肉搏,手臂缠绕在一起进行力量比拼,使尽力气把对方的船往后推,甚至直接将对手推落水中。

当对方被抛落沅水、溅起高高浪花之际,两岸观众更是欢呼雀跃。落水一方再爬上船时,已经被对手抛下半里地。最最关键的是,太丢面子了。

当然,要想在“挠”上取得成功,还必须讲究力量和技巧的结合。因此,每船选出的三个“挠子手”,光“力大无穷”还不行,必定是“动作敏捷”者。

比赛开始后,“活龙头”的功夫就是主要看点了。作为第一“指挥官”,除了出征前用脚舞旗,还要站在飞奔的船头上蹦跳,或赤膊上阵挥拳当旗,或男扮女装挥舞蒲扇,巫风楚韵,傩舞图腾,浓妆重抹,他们蹦着、跳着、吼着、挥着旗,不仅要稳得住,还要指挥得当。

“腰旗手”的打扮也同样极富地方传统特色,一招一式,极尽夸张。舟尾的两三名“艄公”各拿一把长艄掌舵,当比赛进入关键时刻会情不自禁地跳起来,为桡手们加油助威。

唢呐吹手和锣鼓手则立于龙船中段。

作为指挥者,头旗手(活龙头)、腰旗手和鼓手的配合尤显重要。头旗手就是全船的总指挥,打鼓的看舞头旗的,桡手们则在埋头卖力时听鼓点。

上述这些元素集合,使大江口的“扒龙船”颇具喜剧性、民族性,更具观赏性。

屈原在溆浦创作的《九歌》,其中描述的"驾龙舟兮乘雷,载云旗兮委蛇",就是龙舟竞渡的生动写照。

“扒龙船”成乡愁 古民俗有新内涵

大江口人自古重情重义,至今民风淳朴。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,他们“扒龙船”前,一定会到屈原庙中祭祀。

赛后,龙船将回位龙船亭。当然,不管输或赢,各村都会杀牛宰羊,摆下长龙宴,全村男女老少一起歌舞、乐呵。此状,比过年还热闹。

过去“宁荒一垅田,不输五月船”的民谚诠释着先民们不服输不认怂的血性。如今,“扒龙船”的习俗就像拴住高飞的风筝那根线,牵着远方游子的心,成为他们挥不去的“乡愁”。

作为三代“活龙头”传人,大江镇水地坪村的李延喜今年是有些遗憾的。

“因茶湾船的艄公失误,导致与我们的船头相撞而失去争名次的机会。”为此,李延喜一直懊恼不已。不过,实力摆在那,他们在表演赛中,因动作规范,服装整齐,表演独特,还是获得了第二名。

李延喜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站船头的“活龙头”、挥头旗的。如今,他又带着儿子、孙子一齐上阵了。

“我们村130多个男劳力有一半数人在外地打工赚钱,大部分在上海、浙江、广东等地。但是为了大端午‘扒龙船’,他们只要有一点点条件的,都会在五月初五前后,陆续往家赶,哪怕花费几千元路费,也毫不吝惜。不回来扒龙船,其实也没心思打工和上班。”李延喜对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的表现是十分认可的。

大江口镇大江坪翟松年 ,五月初十从一千多公里外的义乌回来了,他外出打工刚一个月,在工地挣了三四千块钱,回来就是为扒两天龙船,老婆并不责怪他,忙不停地给丈夫热菜热饭。大江口有很多像翟松年一样的男人,他们撂下手中的活,花费几千元,奔波几千里,就为了回家过一把扒龙船的瘾。也有许多如翟松年家里一样的女人,对男人迷恋龙船毫无怨气,鼎力支持。

“我们一般凌晨5点开始敲锣,6点吃早饭,7点下水训练,中午短暂休息后,下午继续训练,每天训练至少8个小时以上。”大江口镇龙湖村的万挺在云南昆明工作,五月初八就回来参加训练了。

“一边是生活,一边是热爱,能够回到家乡扒龙船,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。”龙湖村的万俊常年在广东打工,得知家乡今年又将举办龙舟赛,他前后向公司请了三次假,终得到批准。

归途最远的是白沙村“白沙一号”船上的石江涛,他从新疆回来,行程往返上万里。

实在无法回到家乡,参与大端午“扒龙船”的大江口人,今年在视觉上还是享受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,他们通过湖南广播电视台风芒视频连续两天长达18个小时直播,感受到了现场的赛况、沅水的欢乐,云上解乡愁。

以前,大江口的女人们只是忙着包粽子、挂菖蒲、插艾枝、绣香包。今年,她们除了对男人扒龙船鼎力支持外,还成立了数支女子龙舟队,这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。

为了确保安全和有序,今年大江口的龙舟赛组委会提前两三个月便开始筹备了。包括确定参赛船只和人员、购买保险、体检、前期宣传素材的拍摄和收集。

“群众喜欢什么样的文化,我们就办什么样的文化,不仅要办,还要办好。”溆浦县委书记郑湘对文化、传统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以及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,已然十分透彻。

2006年前后,因为各种原因,当地一度取消了“扒龙船”活动。彼时,大江口人就如同霜打蔫了的空心菜。

为了让优秀传统民俗得到传承,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,2017年开始,溆浦县委、县政府顺应民意,将“扒龙船”赛升格成“龙舟文化节”。

三年疫情,“龙舟文化节”被迫停歇三年。阴霾散去,又是一片艳阳天,承载着大江口人无限情愫的龙船梦又激活了。溆浦县委、县政府主动作为,决定举办第三届溆浦县“大江口•大端午”龙舟文化节。

从群众的踊跃程度和社会效果来看,今年的“大江口•大端午”龙舟文化节堪比外省的“村BA”和“村超”。

今年以大江口为核心的这场“大端午”水上盛会,吸引了数百万人涌入怀化各地。这也成为当地招商引资的窗口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。

溆浦县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,同步开展的“楚辞之源·涉江溆浦”屈原文化暨文旅产业发展论坛、“观龙舟·赏非遗·品美食”、重点项目签约等系列活动,成功签约3个重点项目,预估总投资85亿元,涵盖能源、建筑等方面。

“(活动期间)我们做点特色小吃,一分钱价都没有涨!”大江口镇的多名商贩告诉媒体,当然,他们说,“虽然特别特别累,但开心!”

“没有一起消费投诉!”溆浦活动组委会负责同志还介绍。

另一组数据,也令溆浦官方与百姓欣喜:截至7月10日,溆浦“大江口·大端午”龙舟文化节通过“风芒+芒果都市矩阵”媒体流量已超过4500万,其他主流媒体达3000万,自媒体流量超过3100万,总流量已经过亿。

这场传承自2300年前的活动,带给溆浦的,远不止这些。

声明: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文非商业用途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方删除。

END

来源 | 0号君微信公众号

编辑 | 宋萍

一审 | 戴靓

二审 | 黄俊

三审 | 刘达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